中心动态

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科学技术大会隆重召开

7月15日下午,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科学技术大会在金陵研究院国际报告厅隆重召开。全体校领导、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主要负责人、科技督导组成员、课题组负责人、教师代表、科技管理人员等280余人参加大会。会议由副校长陈利根主持。




校长周光宏讲话
   

副校长丁艳锋作学校“十二五”科技工作总结报告。他说,“十二五”是国家科技与创新体系的重大调整期,也是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重要发展期。全校师生凝心聚力,推进科技事业蓬勃发展。2011-2014年,学校科研到位经费累计达19.83亿元,2014年度历史性突破6亿元。科技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成效显著,新增“杰青”“长江学者”“优青”等高层次人才20人(次),新增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人才团队10个。科研平台与支撑条件不断完善,新增国家级平台3个、国际参考实验室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28个。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校牵头组建的国家级“作物基因资源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教育部初审认定,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立项运行。科技产出量、质齐升,以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论文 3358 篇、SSCI论文40篇、CSSCI 论文1356 篇,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1项(我校第一完成单位6项)、部省级奖励112项(我校第一完成单位56项)。在科技工作的带动下,我校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环境/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 4 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农业科学排名上升至全球第63位,进入前1‰行列, 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同时,面向国家科技政策改革、国际国内竞争形势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十三五”我校应科学谋划、深化改革,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科研平台支撑与条件,切实提升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问题能力,推动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提升国际学术竞争力,更好地发挥科学研究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中的作用。

 

副校长陈利根主持会议             副校长丁艳锋作学校“十二五”科技工作总结报告
 

   

            副校长徐翔宣读学校表彰决定                       会场

   副校长徐翔宣读了学校关于颁发学科贡献奖、成果转化奖、社会服务奖,表彰科技管理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的决定。盖钧镒院士、校领导给获奖学院代表和先进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





颁奖现场

会上,六位教师代表从高水平学科建设、重大创新成果培育、科技成果转化、青年教师科研选题与方向凝练等不同角度出发,生动地介绍了各自的科研感悟与思考。徐幸莲教授回顾了过去30年我校食品科学学科从初创到发展为拥有数个国家、部省级平台,对学校农业科学进入ESI前1‰贡献率排名首位的历程,总结了学院在凝练学科方向、组建科研团队、激发人才活力等方面的经验。朱晶教授用“舍得心态”“学生心态”“平和心态”深刻地概括自己的科研心路历程。陈发棣教授用学校菊花学科和研究团队艰苦而辉煌的发展历程,生动地解释了如何才能做到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在准确的科研方向上持之以恒、厚积薄发。姜平教授结合团队与企业成功合作研制猪蓝耳病疫苗的故事,介绍了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经验。董莎萌、李坤权结合自身经验,讲述了科学选题、聚焦坚持、团队合作对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重要性。教师代表的发言生动、深刻、真切,得到与会人员的广泛共鸣。

 
 
 

教师代表发言

校长周光宏作大会讲话。他说,“十二五”学校学科科技发展迅速,科研经费、科研产出翻番,2014年SCI论文突破一千篇,2015年6月农业科学进入ESI前1‰,已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可称为世界一流学科,具有里程碑意义。从人才规模与层次、科研投入水平来看,与其他国内、省内其他高校比较,我校科研绩效很高。全国目前仅有22所大学有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充分说明这一指标的含金量。

   周光宏指出,以上成就的取得,可以归功于以下方面。一是厚积薄发。首先要归功于南农百余年的办学底蕴,一代代南农人薪火相传,勇攀高峰,才有了今天南农优势学科的厚积薄发。二是抓住机遇。“十五”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学校抓住机遇,建设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争取了较多的科研经费,参与了国家“211工程”建设,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条件保障。三是政策激励。学校从1999年就实施了“科研后补助”政策,对高水平论文实施奖励,这一政策在2011年学校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强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适时提升职称晋升标准和研究生学位要求,保证了学校的学术水准。去年,学校SCI论文突破1000篇,农业领域(包括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环境生态学)的总体科研论文质量排名进入世界涉农大学100强。四是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随着学校“1235发展战略”和“钟山学者计划”的实施,人才培养及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等优秀人才近20人,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成为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五是国际化战略。学校与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在组建国际创新团队、联合培养学生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周光宏强调,要取得更大的成绩,实现“2020年进入世界涉农大学前50名、在2030年力争进入世界大学500强的宏伟发展目标”,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开展学术研究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我们既要“顶天”,又要“立地”。沈其荣教授从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这一实际问题出发,找到了科学问题,2014年获批“973”项目。万建民教授团队从事水稻育种方面的研究,在《Nature》等顶尖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同时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及应用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张绍玲教授作为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一方面在梨的品种培育和技术推广取得显著成绩,活跃在生产第一线,同时率先绘制出世界第一个梨精细基因组图谱。可见,国家重大需求是科研选题的重要来源,基础研究取得突破,应用研究才能做得更好,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行业重大问题。研究型大学的教师,不仅会教学,还要做好科研,教学和科研有机统一、互为补充。把握好国家科技改革的重要方向,做好顶层设计,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必能开创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陈利根在总结时指出,“十三五”是学校科技发展的又一个关键五年,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要用更加宽广的视野把握学校科技发展方向与重点,用更大的勇气深入推进学校体制机制改革,用更加务实的作风稳步推动学校科技事业发展,力争在“十三五”缔造新的成就。